锂电池的具体维修工作,如压差修复,电路维修等。
所谓“知识可以被学会,而技能只能被习得”。要掌握锂电池维修的技能,就必须进行实践练习。反复多次的训练或称“刻意练习”,并经由多次反馈持续调整过后,所自然而然获得的结果。
这个层次,对第二个层次需要的掌握的知识也有着相当大的关系。正因为培训很难做到这点,因而更多人的“技能”习得,往往都不是通过短期的培训学习来完成的,而是在漫长的工作中摸爬滚打后自然习得的。
所以能达到这个层次的培训相当稀少。
用互联网运营学习体系的图来表示上面所说的几个层次。供参考
如上图所示,当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培训,所提供的价值,基本都集中在“给予启发”“获取经验”这个层面上。少数在第二和第三层次。
“给予启发”的收获感,往往只是短暂的。
“分享经验”也是有限的,在维修过程中遇到了,就能立马用上。但如果没有吸收到知识体系和维修方法时,当遇到不在获取的“经验”范围之内的故障时,我们往往会束手无策。这时就会感觉之前的学习收获还不够多。
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学习后,感觉收获不够多的原因,也就是课程的设计或我们的学习深度还不够,投入学习的时间不够多,没有学习掌握到更深层的理论知识及故障分析与排除的能力。
不过我还是相信:任何的学习都是有收获的。
在世能和,由于工作环境的关系,我们学习和积累到的大部分是第三个层次,也就是各种实际动手操作的维修技能的积累。
在维修工作中对于第二个层次理论知识体系、思考逻辑的学习和积累很少,因为学习这个层次的知识需要在工作之余进行学习,我们往往因为繁忙的维修工作,没能抽出很多的时间用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积累上。
另外,我们大部分人员都是在车间学习锂电池的,从进入这个行业开始,我们的意识里更多的是工具扳手、设备仪器等维修操作层面的技能,而知识体系、思考逻辑就很少有人跟我们强调和指导培训,所以我们在学习成长过程中,就没有锻炼到这方面的意识,以及在这方面有过多的学习积累,只能在遇到故障时才有机会想到要去了解原理知识,这时也可能只是学到一知半解就打止了。
我认为:
第三个层次的掌握决定我们的维修能力,也就是在锂电池店能创造多少产值。(日常工作中积累)
第二个层次的掌握决定我们的诊断能力和专业深度。(少量的故障排除工作中及大量工作之外的学习积累)
第一个层次的吸收消化率,是建立在第二、第三层次的掌握深度之上的。(技术交流会学习积累)
对我们来说,不被行业的发展所淘汰,就必须通过不间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,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?
对于这个问题,欢迎朋友们分享你们的观点。
祝各位朋友都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,更快速的获得进步与成长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